一、学科简介
近20年来,地理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趋于交叉、实用、综合和技术化,地理学研究也广泛地投入到城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整治与保护等实践过程中。本学科点立足秦岭-淮河过渡带的地理综合研究及豫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环境污染与整治、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形成鲜明特色。
1. 本学科点的研究特色
地理学重点学科通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五个较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以饮水安全、重金属污染为主要关注问题,围绕污染物质分子结构—环境化学行为—毒性效应—早期诊断开展长期系统研究,在藻类种类与藻毒素关系、有机氮组成及生物有效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修复取得一定创新性成果。
城市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基于秦岭-淮河过渡带地域特色,开展了淮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及优化调控、淮河流域城市体系、人口迁移及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社会地理学领域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和空间公正的系统研究。
资源评价、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源的成因、时空演变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探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及机制。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为基础,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公共设施管理及农林业等领域进行广泛探索,已在遥感影像信息处理、森林资源监测、GIS系统开发与设计等研究方向形成了科研特色与学术团队。
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在地理信息智能化处理方面的较强优势,在高维、海量空间数据挖掘及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的不确定性分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一个特色研究方向。
2.本学科点的主要优势
构建了丰厚的科研积累。近5年来,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Geoinformatic、中国科学、岩石学报、土壤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14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省部级奖励11项。
以高职称、高学历为支撑,培育了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术队伍中,高级职称占40%,博士占40%,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地理学的3个本科专业齐全,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地理教学论”2个二级学科点,办学层次较多,人才培养体系较完整。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构建了区域性环境评估、城乡规划与决策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结合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决策咨询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二、学术队伍(学科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
学科方向 |
姓名 |
出生年月 |
获博士学位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及专家称谓 |
培养博士生 |
培养硕士生 |
||
近五年获学位人数 |
在学人数 |
近五年获学位人数 |
在学人数 |
|||||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
余国忠 |
196603 |
200206 |
正高级、教授 |
0 |
0 |
5 |
3 |
赵承美 |
197610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0 |
||
刘 冰 |
197810 |
201107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0 |
|
城市地理与区域发展 |
王义民 |
196510 |
正高级、教授 |
0 |
0 |
3 |
||
高军波 |
197908 |
201006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1 |
|
颜 俊 |
197407 |
201106 |
讲师 |
0 |
0 |
0 |
0 |
|
资源评价、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
周红升 |
196711 |
200806 |
正高级、教授 |
0 |
0 |
0 |
0 |
刘明华 |
196510 |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2 |
|
李文田 |
197210 |
201107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2 |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施新程 |
196309 |
200607 |
正高级、教授 |
0 |
0 |
0 |
0 |
杨先武 |
198208 |
讲师 |
0 |
0 |
0 |
0 |
||
张兴国 |
197909 |
201406 |
讲师 |
0 |
0 |
0 |
0 |
|
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 |
牛继强 |
197711 |
201006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0 |
徐 丰 |
197811 |
|
副高级、副教授 |
0 |
0 |
0 |
0 |
|
蚩志锋 |
198206 |
讲师 |
0 |
0 |
0 |
0 |
三、2014年重点学科建设成效
(一)学术队伍建设
2014年,引进博士1人(中科院毕业),学习归来博士1人(南京师大),硕士3人(中国地大、华中科大、郑州大学),1名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7人参加各种类型教师在职培训。目前有专任教师36人,正高级职称5人,占专任教师的14%,副高级职称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的25%,讲师20人,占专任教师的56%;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人数14人,占专任教师的39 %,博士学位教师16人(含在读),占专任教师的44%;35岁以下教师19人,占专任教师的53%,35岁—50岁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的42%,整体上本院专任教师队伍属于年轻型。
(二)科学研究
2015年全院教师在科研积分为22710分,人均606分,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科研目标。全年新增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本学科教师今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被SCI(1)、EI(2)、CSCD(1)收录共4篇,核心期刊10篇,其它公开发表8篇;出版1部学术专著。本学科今年的科研成果共获得奖励1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地厅级奖励8项。
(三)对本科教学的贡献率
2014年本学科对本科教学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人均开设课程3门次、教学工作量达261个;教授、副教授每学期均为本科生开课。重点学科建设历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的各级文化科技活动.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出刊发表文章3篇(见表6),另外还有几篇文章已经投递到相关期刊,正在等待回复。城环学子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并确定佳绩,如:2010级地科班学生王倩、单文杰分别获得首届高校地理师范生“中教启星杯”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
(四)学科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且成效显著。本年度学院结合不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首先,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非师范性专业,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通过强化学生测绘实践训练、GIS软件使用、规划实践技能训练、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与乡镇环境规划等项目,将学生培养与省内外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和开发公司联系起来、参加全国大学生GIS大赛等途径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毕业生的就业与考研奠定基础。
(五)国内外学术交流
2014年本学科参与国内会议共31人次,其中教师28人次,学生3人次。另外,本重点学科在过去一年共邀请国内外专家6人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本学科内部也组织高级职称和博士进行学术报告。